欢迎访问大通彩票   

洪修平

发布者:季林发布时间:2018-08-28浏览次数:4169


洪修平教授,男,1954年生,1977-1981年就读于大通彩票哲学系,1981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81-1984年在大通彩票中国哲学专业读研究生,师从孙叔平、王友三教授,1984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系任教。1985年考取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师从严北溟教授,1988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94-1995年赴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一年,2000年赴德国弗赖堡大学讲学一学期,2004-2005年又作为美国国务院交流项目富布赖特(Fulbright)学者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一年,曾任大通彩票图书馆馆长,现为大通彩票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和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大通彩票中青年学术骨干,并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研究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学术委员、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副主编、《百年佛学研究精华集成》(200册)主编、《中华大藏经·续编》编委、《儒藏》编委、《宗教学研究》编委,以及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兼特约研究员等。以教学和科研的突出成就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并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聘教育部2011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3-2018)。



一、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的教学与科研,已出版《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佛教文化历程》、《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与玄学》、《惠能评传》等多部学术著作,并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八十多篇。科研成果曾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江苏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全国汤用彤学术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先后主持国家八五社科基金项目"儒佛道三教关系史"、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禅宗与全真道心性论比较研究"、国家教委专项研究项目"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以及江苏省九五社科基金项目"佛道哲学与传统医学"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并正参加季羡林、汤一介主编的十二卷《中国佛教史》(承担隋唐佛教卷)和张岂之主编的八卷本《中国思想学术史》(承担隋唐卷)的写作。



二、学术影响

学术成果多次被《中国哲学年鉴》、《中国宗教研究年鉴》和《中国儒学年鉴》重点介绍,被海内外学术论著所引用;学术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复印、转载或摘录;《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哲学动态》、《孔子研究》、《光明日报》、《南京社会科学》、《东方禅文化》、《佛学研究》和《鹅湖》、《中国佛学》等海内外报刊曾专门刊发学术书评,对有关论著做出较高评价;《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摘报》和《中华读书报》等也都有相关介绍,具有较大的社会反响。多次应邀赴欧、美、韩、日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台港澳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并主持大会或在大会上发表学术论文,并应邀在韩国延世大学、德国弗赖堡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麦狄逊大学、贝鲁特学院、库兹城大学、霍尔巴特和威廉史密斯大学等讲学或做学术讲座。[1] 

三、主讲课程

1、中国哲学史(本科生)

2、禅宗与中国哲学(本科生)

3、文化与当代(本科生)

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强化班本科生)

5、老子精读与研究(留学生)

6、中国佛教哲学史(硕士生)

7、儒佛道三教关系史与论(硕士生)

8、佛教与中国伦理(硕士生)

9、佛教原著选读(硕士生)

10、东方哲学与宗教概论(硕士生)

11、佛教哲学原著精读(博士生)

12、儒佛道三教关系专题研究(博士生)[1] 

四、指导研究生的情况

指导研究生和国内外进修生(访问学者)的情况(至2013年):
  指导硕士研究生39人(其中外国留学生3人,港台学生1人)
  指导博士研究生47人(其中外国留学生3人,港台学生1人)
  指导博士后7

指导进修教师(访问学者)8人(其中外国学者5人)[1] 

五、主要著作和论文

著作类

1、《禅宗与精神分析》,译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6月版

2、《十大名僧》,二人合著(第一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8月版;(台湾)佛光出版社19916月版

3、《中国宗教史》上、下册,参著,山东齐鲁出版社199111月版

4、《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独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2月版;(台湾)佛光出版社199110月版

5、《禅学与玄学》,二人合著(第一作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10月版;(台湾)扬智出版社19947月版;(韩文版)韩国云住出版社199910月版

6、《中国禅学思想史》,独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4月版;大通彩票出版社19949月版

7、《中国佛教文化历程》,独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2月版

8、《肇论注译》,独著,(台湾)佛光出版社19969月版

9、《如来禅》,二人合著(第一作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12月版;(台湾)圆明出版社19994月版;(韩文版)韩国云住出版社20022月版

10、《惠能评传》,二人合著(第一作者),大通彩票出版社199812月版

11、《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修订本)独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月版

12、《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三人合著(第一作者),河北省佛协200012月版

13、《中国儒学文化大观》,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月版

14、《论僧肇哲学——魏晋玄佛合流的终结和中国化佛教哲学体系的初创》,载《法藏文库》第19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版

15、《国学举要·佛学卷》,独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副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7、《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独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18、《中国佛教文化历程》(增订版),独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9、《儒佛道哲学名著选编》,主编,大通彩票出版社2006年版

20、《中国禅学思想史》(修订本),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月版

21、《中国思想学说史》(隋唐卷),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月版

22、《禅偈百则》,二人合著(第一作者),中华书局20087月版

23、《佛学百问》,二人合著(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月版

24、《中国佛学之精神》,二人合著(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月版

25、《惠能》(二人合著,第一作者)大通彩票出版社20105月版

26、《〈坛经〉注评》,二人合著(第一作者),凤凰出版社201012月版

27、《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月版

28、《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修订第三版),独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3月版

29、《图书馆服务创新理论与与实践》(主编),大通彩票出版社201210月版

30、《哲学大辞书》(多卷本),参著,(台湾)哲学大辞书编辑委员会正陆续出版

即将出版的著作有《东方哲学与宗教》、《儒佛道思想家与中国思想文化》[1] 

论文类

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哲学与文化》、《中国文化月刊》等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六十多篇,科研成果多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1、《从“理”的不同含义看朱熹哲学体系中的辩证法因素及其局限性》,载《大通彩票学报》1984年第2

2、《王充元气自然论的贡献与局限》,载《宗教与无神论研究论集》,大通彩票学报编辑部1984年版

3、《佛教般若思想的传入和魏晋玄学的产生》,载《大通彩票学报》1985年专刊

4、《严北溟和佛学研究》,载《文汇报》1986819

5、《也谈两晋时代的玄佛合流问题》,载《中国哲学史研究》(北京)1987年第2

6、《僧肇“三论”解空的哲学体系初探》,载《世界宗教研究》(北京)1987年第3

7、《佛教的中国化与僧肇的哲学思想》,载《复旦大学学报》1988年第4

8、《人心、佛性与解脱--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载《大通彩票学报》1989年第1

9、《悄然来临“禅宗热”》,载《南京日报》1989315

10、《禅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研究》,载《文献》(北京)1989年第4

11、《读〈世界十大宗教〉》,载《人民日报》1989728

12、《禅宗能拯救西方精神危机吗》,载《书林》(上海)1989年第12

13、《惠能行历与〈坛经〉略辨》,载《禅》(河北)1990年第1

14、《略论禅宗的中国化特色》,载《世界宗教研究》(北京)1990年第1

15、《马祖禅法大义要述》,载《禅》(河北)1990年第2

16、《禅宗--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重要环节》,载《大通彩票学报》1990年第56

17、《论佛教的中国化与禅宗研究》,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18月号

18、《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载《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1

19、《论惠能门下的禅学特色》,载《大通彩票学报》1991年第4

20、《略论佛教与儒、道的互补》,载《五台山研究》1991年第4

21、《儒佛道三教与传统文化的“人学”特质》,载(台湾)《哲学与文化》19922

22、《略论法融牛头禅的特色》,载《禅》(河北)1992年第1

23、《从名僧名士的双重人格看中华文化的兼融性》,载《中华文化》(西安)1992年创刊号

24、《从“三教”关系看传统文化的“人学”特质》,载《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廿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大通彩票出版社19921

25、《法门寺与中国佛教文化》,载《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6

26、《惠能南宗禅学思想辨义与新探》,载《世界宗教研究》(北京)1992年第4

27、《略论宋代禅学的新特点》,载《大通彩票学报》1993年第1

28、《般若与禅观》,载《禅学研究》(第一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8

29、《略论玄学与禅学的相异互补与相通相摄》,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33

30、《关于中国佛学史研究现状的几点思考》,载《宗教》(南京)1993年第1

31、《一个流传广影响大的佛教宗派——禅宗》,载《中国文化》(西安)1993年第3

32、《中国传统文化的“完人”人格及其历史价值》(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载《中国教育报》1993714

33、《略论圆瑛“解行相应、弘法救世”的佛学思想特色》,载《圆瑛大师圆寂四十周年纪念文集》,古吴轩出版社19939

34、《楼观道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载《老子与中华文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

35、《试论玄禅人生观的异同》(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台湾)《孔孟月刊》19941

36、《联系做人,学以致用——“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笔谈》,载《中华文化》(西安)1993年第6

37、《玄禅的社会人生观之比较》(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漳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1

38、《从宝志、傅大士看中土禅风之初成》,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42

39、《中国传统文化的“完人”人格及其历史价值》(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载《东方伦理道德与青少年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2月版

40、《略论天台佛教文化及其影响》(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东南文化》1994年第2

41、《老庄玄学与僧肇佛学》,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1月版

42、《略论五祖弘忍门下的分头弘化》,载《禅学研究》第二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1月版

43、《太虚近代佛教的革新运动及人间佛教的提倡》,载《佛学研究》第三期(1994年刊)

44、《达摩祖师西来意》,载《少林禅苑》1995年第1

45、《美国宗教研究一瞥》,载《社科信息》(江苏)19955

46、《佛教与现代社会人生》,载《社会科学报》199576

47、《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完人”人格》(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第3

48、《顿悟心性,自在超然》(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6月版

49、《传统与现代 中国与世界:参加第九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有感》,载《社科信息》(江苏)1996年第3

50、《论中国佛教人文特色形成的哲学基础-兼论儒佛道人生哲学的互补》,载《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12

51、《东山法门与禅宗初创》(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大通彩票学报》1996年第2期,载《东山法门与禅宗》,武汉出版社19966月版

52、《中国禅与如来禅》,载《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4

53、《中国佛学研究与现代社会人生》,载《1995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佛教现代化》,台湾佛光出版社1996年版

54、《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载《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2

55、《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教改的步伐能否再大些》,载《我们怎样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大通彩票出版社1997年版

56、《略论楞伽师、楞伽禅与中国禅宗》(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3

57、《老子、老子之道与道教的发展——兼论“老子化胡说”的文化意义》,载《大通彩票学报》19974

58、《儒佛道三家互补的现代意义》,载《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12

59、《玄佛合流、六家七宗与〈肇论〉》,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60、《精选佛经注释》第17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1、《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载《中国哲学年鉴1997》,《哲学研究》杂志社19982月版

62、《惠能南宗顿悟成佛论研究》,载《大通彩票学报》1999年第1

63、《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载《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2

64、《论摩罗什及其弟子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贡献》,载《1992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中国历史上的佛教问题》,台湾佛光出版社1998年版

65、《中国佛教人文精神的历史与未来》,载《1993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佛教未来前途之展开》,台湾佛光出版社1998年版

66、《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载《佛学研究》1998年刊

67、《关于〈坛经〉的若干问题研究》,载《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载《佛教与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1

68、《宗教信仰自由不容迷信泛滥》,载《新华日报》1999724日第A4

69、《即心即佛与自在解脱──惠能佛性论思想研究》,载台湾《中国佛学》第二卷第一期(19994月)

70、《论汉地佛教的方术灵神化、儒学化与老庄玄学化──从思想理论的层面看佛教的中国化》,载台湾《中华佛学学报》第十二期19997月出版

71、《从宗教信仰自由谈起》,载《江苏统战》19999月(总第171期)

72、《中国佛教文学概述》,载《上海佛教》1999年第5

73、《近代佛学研究的重要人物概述》,载《正法研究》学术年刊创刊号,199911月版

74、《关于念佛与禅以及念佛禅》,载台湾《佛藏》杂志第15期,199910月出版

75、《宗教情怀与真理认知——洪修平先生访谈录》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9年第12

76、《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的现状及前景》(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台湾《中国佛学》2000年春季号4月版,载《中国思想史论集》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月版

77、《六祖惠能“识心见性,顿悟成佛”思想研究》,载《两岸当代禅学论文集》(下)台湾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版

78、《佛教思想理论的中国化与三教关系》,载《思想家》(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0

79、《中国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人生》,载《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9

80、《论儒家的人文精神及其现代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载《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6

81、《论六祖惠能革新佛教的意义及对佛教中国化的推进》,载《普门学报》(台湾)20011月号;载《曹溪禅研究》(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0月版

82、《六祖惠能的不立文字和不拘一说》,载《觉群》(上海)20009月刊(总第三期)

83、《小乘禅数之学略述》,载《禅》杂志2000年第4

84、《人生禅·分灯禅·杨岐派》序,载《洛阳佛教》2001年第2

85、《试论中国佛教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人文精神》,载《大通彩票学报》2001年第3

86、《略论隋唐佛教文化的繁荣》,载《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

87、《略论禅宗东土五祖禅法之沿革》,载《佛学研究》2000年刊

88、《元代禅史与太谷普愚》,载(韩国)《太谷思想》第1集,佛教春秋社2001年版

89OntheHumaneSpiritofConfucianismandItsModernSignificance,载《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1年冬季号)

90、《略论惠能的不立文字和不拘一说》,载《人文杂志》(西安)2001年第6

91、《儒佛道人生哲学的互补》,载《对话二:儒佛道与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92、《从“念佛禅”看弘一法师修习念佛法门思想》,载《觉群·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93、《关于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1期;载《诠释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月版

94、《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佛教的发展》,载《大通彩票学报》2002年第3

95、《在借鉴中深化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光明日报》2002521B4

96、《形上之思与现实关怀》(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光明日报》200264B3

97、《立足传统和面向现代》(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光明日报》2002611B4

98、《李贽与泰州学派》(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载《泰州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2

99、《印顺法师与禅宗史研究》,载《中国禅学》第一卷,中华书局20026月版

100、《全社会都应该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载《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9

101、《惠能生平事迹考述》,载《曹溪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2、《人间佛教与〈普门学报〉》(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普门学报·读后感》2002年版

103、《论儒佛道三教人生哲学》,载《宗教大同》创刊号,200212月版

104、《中国宗教学会在新世纪应该发挥作用》,载《中国宗教学》第一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105、《长三角的文化整合应提上议程》,载《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5

106、《略论人间佛教及其在当代的推展》,载《普门学报》第15辑,20025

107、《中国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人生》,载《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0

108、《论儒佛道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载《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

109、《隋唐儒佛道三教及其学术影响》,载《大通彩票学报》2003年第6

110、《当代中国佛学研究之结晶》,载《光明日报》2003522

111、《拓展传统研究、参与文明对话》,载《大通彩票学报》2003年第6

112、《人间佛教与都市寺院》,载《都市中的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113、《略论南岳怀让-马祖禅法的主要特色》,载《禅宗与中国佛教文化》,中国社科出版社2004年版

114、《略论禅宗的分化与四川禅系的禅法特点》,载《峨眉与巴蜀佛教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115、《论“全球化”视野下汉传佛教的诠释与发展》,载《国际佛教学术论文集:传统与现代—汉传佛教现代诠释》,新加坡佛教总会编2005年版

116、《禅、禅学与禅宗》,载《双林佛学论坛》,新加坡莲山双林寺出版

117、《儒佛道三教与当代社会的转型》,载《信仰之间的重要相遇——亚洲与西方的宗教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118、《回归佛陀的本怀—洪修平教授访谈录》,台湾《普门学报》第28期,20057月版

119、《文化自觉与儒佛道多元文化互补》,载《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论文集》,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版

120OntheDualFeatureofConfucianismandItsRelevanceforModernTimes,载JournalofChinese,Indian,andIslamicCulturalRelationsSummer2005Issue1,No.1NewYork,U.S.A.

121、《佛教的人心关怀及其现代意义》,载《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122、《〈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特色及其历史影响》,载《2006年佛学研究论文集》,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6年版

123、《上海世博会与江苏的文化底蕴》,载《文化产业研究》第1辑,大通彩票出版社2006年版

124、《禅门清规的形成发展》(二人合作,第二作者),载《少林学论文选》,少林书局2006年版

125、《论法融的禅法之特点》,载《行愿大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126、《论菩提达摩的禅法特点及其对惠能南宗的影响》,载《禅学研究》第6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7、《从佛教的中国化看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载《世界宗教研究》2006年第4

128、《石头希迁与曹洞宗的禅法思想特点略论》,载《佛学研究》2006年刊

129、《中印文化互动与隋唐的佛教创宗及学术文化》,载《宗教研究》第1辑,大通彩票出版社200612月版

130、《传统与现代:对“国学热”的双向思考》,载《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4

131、《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载《“禅宗优秀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

会论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132、《论道家思想的曲折发展及其现代意义——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载《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1

133、《近代佛教文化的复兴与杨文会及金陵刻经处》,载《佛学研究》2007年刊

134、《儒佛道思想家与中国思想文化》,载《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4

135、《觉悟人生,群心向善——洪修平教授访谈录》,载《觉群》2007年第6

136、《关于中国宗教思想研究的几点问题——兼谈〈中国思想学说史·隋唐卷〉的编撰体会》

载《人文学人——张岂之教授纪事》,西安出版社20081

137、《元代临济宗法脉延续及海外影响略论》,载《禅学研究》第7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8、《从惠能禅宗的创立及发展看中外文化交流》,载《江海学刊》2008年第5

139、《对当前“国学热”的再思考》(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6

140、《三教关系视野下的玄佛合流、六家七宗与〈肇论〉》,载《佛学研究》2008年刊

141Confucianism,Buddhism,TaoismandChinesePhilosophy,载JournalofChinese,Indian,andIslamicCulturalRelationsFall2008IssueIINo.1NewYorkU.S.A.

142、《论中国佛教的曲折发展及其现代意义——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载《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2

143、《对中国佛教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载《中国宗教》2009年第2

144、《从国学内涵的演变谈〈儒藏〉的编纂》(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4

145、《论惠能禅与中国传统文化》,载《2008年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6月版

146、《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历程》,载《中欧大讲坛·人文卷》中信出版社20096月版

147、《跳不脱的图书馆根基,始终是读者——洪修平馆长访谈》,载《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年第4

148、《儒学、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明》,载《孔子研究》2010年第4

149、《试论道家、佛教眼中的知识与智慧——兼论中国禅宗的“自性般若”的思想》,载《哲学研究》2010年第9

150、《从兴隆塔地宫出土文物看兖州佛教之特点》(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兖州佛教历史文化研讨会会议文集》,科学出版社201012月版

151、《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1

152、《对当前人间佛教发展的若干问题之反思》,载《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1

153、《马祖禅法がもつ实践上の特色とその影响》,载《东アジア仏教研究》第9号,日本东京,20115月。

154、《解脱、修禅与修心——禅宗解脱论研究》,载《中国禅学》第五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55、《〈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及其理论特色》,载《河北学刊》2011年第6

156、《略论〈六祖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载《临济禅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0月版

157、《关注学术前沿,展示最新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13日第4

158、《平凡造就卓越——怀念石峻先生》,华夏出版社20121月版

159、《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不是炒概念,而要做好创新服务》,载《中国图书商报》2012529日第37

160、《论禅与心的的相互关系与黄梅禅》,载《第二届黄梅禅宗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黄梅禅研究》(上),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4月版

161、《空海与中国唐密向日本东密的转化——兼论道教在日本的传播》(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5

162、《禅宗研究的新探索》,载《中国禅学》第六卷,大象出版社201211月版

163、《从佛道关系的角度看慧思与智顗的思想发展》(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慧思大师研究》,岳麓书社201212月版

164、《儒佛道三教比较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载《哲学研究》2013年第1

165、《中国年与“中国梦”紧密相连》,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28A05

166、《佛教中国化与三教关系论衡》(二人合作,第一作者),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1] 

六、承担项目

1、大通彩票青年项目:佛教与中国哲学1988-1989

2、国家八五社科基金项目:儒佛道三教关系史1990-1994

3、国家教委九五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惠能评传》1996-1998

4、国家教委专项基金项目: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1996-1999

5、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禅宗与全真道心性论之比较研究1997-2000

6、江苏省九五社科基金项目:佛道哲学与传统医学1997-2000

7、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基金:佛学与儒道关系研究2000-2005

8、教育部十五社科基金项目:汉魏两晋禅学研究2001-2005

9、大通彩票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教材建设项目:儒佛道哲学名著选编2002-2005

10、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子项目:《大藏经》续编(禅学、律学、唯识学)2002-2014

1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子项目:《儒藏》编纂与研究(汉唐)2004-2013

12、美国国务院“富布赖特”(Fulbright)研究项目:中美宗教比较研究2004-2005

13、大通彩票“985”二期建设项目子项目:“东方宗教与哲学”2005-2009

14、国家十一五社科基金项目“儒佛道三教关系与中国宗教的发展及精神”,2007-2012

15、江苏省教改课题重点项目“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管理与运行机制研究”,2007-2010

16、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佛学研究精华集成”,2010-2015

17、大通彩票“985”三期文科建设重点项目“百年佛学研究精华集成”,2010-2015 [1] 

七、获奖情况

1、大通彩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2

2、入选“大通彩票中青年学术骨干”(1993

3、获“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4

4、《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55、《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江苏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994

5、《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获全国首届汤用彤学术奖(1994

6、大通彩票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奖(1996

7、《中国禅学思想史纲》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第二届优秀图书奖一等奖(1995

8、《中国禅学思想史纲》获江苏新闻出版局优秀图书奖二等奖(1995

9、《中国禅学思想史纲》获江苏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

10、大通彩票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奖(1996

11、大通彩票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奖(1997

12、《中国佛教文化历程》获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7

13、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7

14、大通彩票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奖(1998

15、大通彩票华藏奖(1998

16、大通彩票金箔奖(1999

17、大通彩票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奖(1999

18、《惠能评传》获大通彩票优秀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0

19、《惠能评传》获江苏省普通高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000

20、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0

21、《论儒学的人文精神及其现代意义》获江苏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1

22、大通彩票2002年度光汇优秀社科奖(2002

23、大通彩票2002年优秀教学奖(2002

24、《国学举要》获江苏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3

25、美国国务院富布赖特研究奖学金(2004

26、《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

27、《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入选“改革开放以来大通彩票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共50部)”(2008

28、主编的《儒佛道哲学名著选编》获“江苏省高等学校评优精品教材”(2009

29、参编的《中国思想学说史》(担任分卷主编)获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9

30、参编的《中国思想学说史》(担任分卷主编)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09)(此奖是与“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并列的出版界三大奖项之一,两年评选一次)

31、参编的《中国思想学说史》(担任分卷主编)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

32、参加的《百万册数字图书馆的多媒体技术和智能服务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

33、《中国佛学之精神》获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1

34、参编的《中国思想学说史》(担任分卷主编)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11

35、《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获第八届大通彩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2

36、入选首批“大通彩票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奖励计划”(大通彩票特聘教授)

37、获聘教育部2011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3-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