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通彩票   

中国历史研究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通彩票宗教学学术系列讲座

发布者:辛香英发布时间:2023-04-13浏览次数:10


2023412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通彩票宗教学学术系列讲座”在大通彩票薛光林楼401会议室线下召开。会议由大通彩票哲学·宗教学系杨维中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沈卫荣教授、四川大学盖建民教授、北京大学张志刚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卓新平学部委员先后进行四场讲座。讲座内容涵盖了宗教学研究的多个热点问题和重大问题。

01 大通彩票会场


一、

41日上午,由大通彩票·宗教学系、大通彩票水西佛教文化研究所举办的“大通彩票宗教学学术系列讲座”在哲学系401会议室举行,首讲由清华大学中文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沈卫荣教授主讲,讲座题目为“全球史观与佛教研究——以汉藏佛教视域中的观音崇拜为中心”。

讲座开始,沈卫荣教授介绍了目前国际佛学的三大领域即印藏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针对目前的研究形式,沈教授认为印藏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显教、密教等种种界定,存在许多局限,学者应当用全球史观来研究佛教,即把佛教作为整体和发展的过程。这是沈教授举倡的汉藏佛教研究进路。

在讲解汉藏佛教研究方法之前,沈老师介绍了全球史观。沈教授认为,在传统对认同的构建中,更多是对差异性的强调——这是一种“认异”,这也往往导致有意无意,甚至故意忽略相同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对“认同”的解构,打破现有的民族、地域、国家等界限,恰恰是更强调它们的联系。由此来看,全球史观的目的不是解构原本的认同,而是更好的、正确的建构。沈卫荣教授认为,全球史观的方法论同样适用于佛教研究,也就是要打破以往的佛教研究框架,把佛教研究作为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而汉藏佛教研究就是这种方法论的具体实践。

针对以往印藏佛教学者以及汉传佛教学者的质疑,沈教授认为汉传佛教存在汉化的内容,但根本义理上并没有脱离印度佛教,藏传佛教亦是如此,因此两者在根本层面的义理上仍然是一致的,它们既有共同的基础,又有不同的发展。这是汉藏佛教研究可以实现的基础。

对于汉藏佛学研究,沈教授提出了三道次第:第一,汉藏佛教交流史、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过程研究、汉藏佛教文献对勘,构建与印藏佛学相对应的汉藏佛学学科。第二,作为一种创新传统的汉藏佛教的发现:敦煌佛教、西夏佛教、 回鹘佛教、蒙古佛教,多语种佛教文献比较研究和历史建构。第三,打破印度、汉传、藏传佛教的壁垒,整体和内在的进行汉藏佛教比较研究,从对汉藏、显密佛教之义理和修持传统本身的探究,来看它们的共通和不共之处。

之后,沈卫荣教授指出,汉藏佛教中都存在的观音崇拜充分说明两者的共通与差异,是很好的研究范例。沈教授从观音菩萨的崇拜和仪轨和真言信仰等方面展开讨论,描述了对于同样的信仰对象,汉藏两地发展出了不同的修法体系。最后,沈卫荣教授指出汉藏两地修法虽不同,却同样来源于对观音菩萨的信仰。这种根本上的一致性,也是汉藏佛教能够圆融互通,汉藏佛教研究方法能够可行的根本所在。

提问环节中,在座学生积极提问,会后杨维中教授进行会议总结。在现场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02 沈卫荣教授进行讲座


二、

41日晚,讲座第二讲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宗教学研究》主编、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教授为南大学子带来一场题为“关于当代道学研究前沿问题的思考”的讲座。

在讲座中,盖建民教授首先讲述了当代道学研究亟需回应的七个基础性问题:道教的起源与道教形成的标志问题、道教历史的分期与盛衰兴替问题、道教的教理教义问题、道教的教制问题、是否存在统一的道教、道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关系问题、当代道学研究的模式问题。接着,盖教授介绍了当代道学的研究方法,分别有以下几种模式:T-PT-F-PT-H-F-PT-H-F-P-P。盖教授主张要把T(文献)与F(田野调查)相结合来研究道学。

其次,盖建民教授从中国道学现状出发,阐述了百年道学研究的新气象。学科建制上,从“偏门”、“险学”到“显学”;学科体系上,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研究方法上,从“单一视角”到“多元整合”;研究范式上,从“宏观叙事”到“微观实证”;中西比较上,从“模仿追赶”到“并驾齐驱”;研究立场上,从“相互漠视”到“相互借鉴”再到“本土立场”。

之后,盖建民教授提出道学研究的热点与学术研究前沿问题。道学本身具备丰富的文献资源,随着学术发展,这门学科的边界在不断扩大,发展出道教经典、道教史、道教科技等十二分支。道学研究的前沿值得探讨,总结来看,其具有“国际化”、“本土化”、“在地化”的趋势。

最后,盖建民教授对当前道学研究方法与话语体系进行反思,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微观与宏观研究并举;二是坚持中国传统方法与借鉴外来方法并举;三是道教学话语体系构建;四是建立道学研究“中国学派”何以可能。

提问环节中,同学们提出了关于ChatGPT与学术研究的关系 、宗教学理论创新对道学学术发展的推动等问题,盖教授一一耐心解答。杨维中教授总结,盖教授给南大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报告。盖教授关于当前道学研究的思考,极具前沿性和启发性,让师生受益匪浅。在热烈的掌声中,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03 盖建民教授进行讲座


三、

42日下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先生进行了题为“‘两个大局’视域下的‘文化认同’问题”的讲座。讲座聚焦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致力于从宗教学出发探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问题。

张志刚教授首先指出,在当代中国,宗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构建围绕宗教问题的专业化学术性研究,是中国宗教学学科建设的重大任务。在研究中,要注重“比较宗教研究”和“宗教对话”两种研究方法。通过专业化学术性的宗教研究,发挥宗教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巨大潜力,有助于解决全球化过程中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重大问题。

张志刚教授深刻分析了“世界百年大变局”所深含的认同问题。“世界百年大变局”反映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全球经济一体化锐不可当、政治多极化日趋增强、文化多样性不断强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广泛也更必要。这一历史转折已使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成为国际理论界所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张志刚教授认为,从国外研究来看,新一轮关于认同问题的大讨论,主要随冷战结束而展开,从一开始便与“宗教认同”问题相关。他指出宗教问题与民族、人权、原教旨主义、国家民族的分裂与统一等问题相关,其中宗教认同往往跨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基础问题。因此,研究世界宗教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认同观念,开拓国际视野,进一步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与“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社会认同”的深层关系。

张志刚教授进一步分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所贯穿的认同问题。这一问题中,“认同对象”首先且主要指“国家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张教授引用我国人类学、社会学开创者费孝通先生对于中华民族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的表述,强调了国家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之中,56个民族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辩证关系。张教授由此提出,就我国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而言,这种“诸多民族的融合”和“外来文化的吸收”不但需要以中华文明史的整体视野来展开全面探讨,而且值得从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华民族史、中国宗教史、包括“外来宗教中国化”等诸多角度来展开具体的研究。

张志刚教授提出,若能整合与贯通前述研究成果的核心论点,显然可以启发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阐释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想史所蕴含的“时代问题、民族追求与精神脉络”。而自“作为国家的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以及“现代国家意识的觉醒”之后,贯穿于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追寻过程的“精神脉络”,就是不断构筑“中华民族认同”。张教授进而列举大量革命、抗战时期各宗教人士面对中华民族生死存亡问题时充满时代责任感、民族认同感的表达,认为可以从历史中发掘出我国宗教的爱国主义传统,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

最后,张志刚教授从认同问题与文化自觉意识的关系角度做出总结。张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认识到,重新崛起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其文明形态是以其深厚的文化传统作为“根与魂”的。我国学术界已有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可以启发我们在中华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与认同问题上进一步深思。

讲座后,大通彩票杨维中教授做会议总结,在座学生积极提问,与张志刚教授热烈会谈。大通彩票徐新教授与张志刚教授深入交流。至此讲座圆满结束。

04 张志刚教授进行讲座


四、

42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教授进行了题为“中国化宗教学三大体系建设”的讲座。讲座关注当代宗教学学科建设的学术意义、研究范式和新时代中国特色宗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特色宗教学学科建设问题。

卓新平教授首先指出,建设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范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涉及到新时代中国特色宗教学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对宗教学课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究既有理论建构上的挑战性,也具有中国当代学术发展及其特色形成的创新价值。因此,我们必须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积极实践。

卓教授首先讨论了当代中国宗教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问题。他提出当代中国宗教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就在于要在中国历史处境中重新认识宗教的文化功能,发掘其思想文化沉淀,弄清其话语言述之表达,这样才可能找到中国社会所独有、但可“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我们的话语“主体性”和“原创性”来引领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

之后,卓新平教授讨论了宗教学学术体系建设的问题。卓教授提出宗教学学术体系的建设就是要在相关基本理论及科学方法上找出一条对于当代中国特色宗教学发展确实可行的道路。他还强调,这些理论问题的探究不可走纯抽象体悟之路,而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尤其要在当代中国宗教工作的实际及实践中体现出其现实意义,表达出我们学术体系的务实、踏实及坚实。

最后,卓新平教授对于宗教学学科体系的构建问题发表了看法。卓教授认为,当代中国宗教学学科体系并非孤立的构建,而必须与整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相吻合、相一致,有着更大的跨学科范围。因此当代中国宗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跨学科体系需要与其他学科交融互渗、比较对话、与时俱进,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及创新性,而绝非自我孤立的存在与发展。

讲座后,杨维中教授进行会议总结。提问环节中,在场同学与卓新平教授积极互动,在宗教学学科相关的问题上进行了热烈讨论。讨论结束后,在场师生对卓教授的精彩讲座报以热烈的掌声。至此讲座圆满结束。

05 卓新平教授进行讲座